高中多少年学制

申请条件2024-06-13 09:32出国留学网

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普及高中”与“学制(内容)改革”的讨论与呼声。

先说说近年来不断有人士呼吁的要求“普及高中”云云。

所谓要求“普及高中”的家长,绝大多数是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满足:

一是希望自家孩子将来能取得高中文凭,从而在报名高考或参军等方面不会受到诸多报名资格限制。

譬如说到目前为止,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一直划分限制参加高考统考的报名资格,非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报考“普通高考”。教育部门根据考生所在中等教育学校性质区分认定为“普通高考”和“对口招生”两类考生资格,高考时只能参加对应的统考科目和志愿填报,不能兼报,而“对口招生”类型报考院校时会受到极大限制;

二是希望让孩子尽量处于有较好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即使学无所成,也要等拖到十八岁以后再进入社会。

家长们普遍不想让孩子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而是希望让孩子十八岁以后再进入社会,学不学得到东西倒是次要的,当然万一能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更好。

三是家长们普遍认为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普遍低下,无论中专、职高还是技校,孩子们很少能在其中学到有用的专业技术,甚至担心孩子们在那里极大可能会习染到不良行为习惯,影响一生。

基于这些情况,建议国家调整高中阶段普通高中与职高、职专、中专、技校的培养模式,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融通教育模式。同时取消社会上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报名资格的不合理限制:凡是要求高中阶段毕业资格的,一律不做类型区分,一视同仁。

下面说说我国当前中小学学制亟需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普遍采用“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的学制,同时允许甚至强制基础太差的学生留级重读。1978年前后,先是初中拉长到三年;1982年前后,高中拉长到三年;1986年前后,连小学也拉长到了六年。后来国家推行包括小学和初中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地区就普遍采用了“小学六年连贯初中三年”的“六三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制。还有个别地区采用的是“小学五年连贯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制。

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当时比较突出的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开始实行大面积的大学扩招,大学录取人数连年迅速增加。这实质上也可以说是变相的延长了中小学学制,从而让大量已满十八岁的新青年继续享受校园生活,推迟三到四年后再进入社会。

增加学生的受教育年限,表面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本质上增加的是学生们的时间成本,更增加的是家庭、社会、国家的教育成本支出。同时还出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后遗症:适婚人口普遍晚婚晚育,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新出生人口急剧下降,社会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发展,势必进一步影响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

时到如今,我国劳动力出现短缺,老龄化严重,社会发展受到消极影响,亟需从根本上改革早已不合时宜的学制和各阶段教学要求,以同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一是将现有中小学学制调整为有弹性的小学五年连贯中学五年,实行包括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的“十年义务教育”,取消中考。

二是调整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当调整和降低中小学各科目教学内容,调整出去的科目内容可以在学生大学阶段的不同专业里再做要求。

三是改革目前不合理的教材内容与科目设置,实行弹性学制和科目必修选修制,取消严格的年级制。对中小学学生实行各科目若干学段达标制,一学段修学合格后进入下一学段;不合格者需要重修;对各科目分别规定可以重修的最多重修次数。

四是在中学阶段实行动态的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把现有的普高与职高、职专、中专、技校统一改为综合性高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学生某学科多次重修仍不合格者,可以分流选修其他科目内容。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主动选择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另外,应把外语改为选修科目,适当增加一些民族传统类、科学技术类、生活服务类、生存与互助必备能力类等选修科目和内容。

五是改革高校办学类型与招生模式,严格控制学术型高校数量和质量,大力建设高质量的应用型高校。

允许现有学术水平较高的普通高校继续按照学术型高校方向办学,范围可以参照“双一流”高校外加少量各省级学术较高的高校,同时要注重优势学科发展,培育能立足优势学科的新型学科,停办薄弱学科和很少学术性质的学科专业;将现有学术水平一般的本科高校专科高校和职业院校一律调整为应用型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特色办学 根据各高校应用技术办学水平高低,可以认定为应用型“双高”高校和普通高校,并实行动态调整;引导鼓励学术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加强学术与应用技术之间的融通。同时,严格高校提出的各专业限报科目要求,非必要,不要求;有要求,分等级。

您认为中国当前的教育还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困难?期待您在评论区给大家分享您的看法和期待,同大家共同探讨和思考中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之路,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